当前位置:基础分类/文件/政策文件
索 引 号:797867946/2017-00050 主题分类:文件\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17-12-04 文  号: 关 键 词:质量强市
 
江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油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油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江油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十八届第 22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 年 11 月 27 日

  
 江油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
  前 言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增强全市质量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江油、开放江油、幸福江油、大美江油”,结合《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4〕5 号)和《绵阳“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精神,特制定《江油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对江油市质量发展现状、产业转型升级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江油市城市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并提出了质量强市建设的组织与保障措施,是未来 5 年江油市质量发展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质量发展现状与境一、质量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立足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实际,我市积极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围绕全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建设,质量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安全有效维护,质量基础建设逐步夯实,质量发展环境日趋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质量水平持续上升

  “十二五”以来,全市积极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社会质量意识得到提升,质量基础得到强化,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稳定,未发生重、特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工程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质量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市实现创新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产品质量平稳上升

  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体系,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 91%以上,整体处于稳定上升走势。

  2.工程质量保持稳定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积极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建设。以提高工程质量为中心,严格实施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和地勘等项目负责人质量责任终身制。建筑及市政工程、交通工程和水利工程总体质量水平保持稳定。公共建筑新开工受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 100%。

  3.服务质量平稳发展

  建立服务质量体系,推进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实施质量国家标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用户满意度指数达 90%。生活性服务业基本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化,顾客满意度指数达 80%。旅游服务业建立旅游企业基础信息档案,建档率达 80%,全市旅游安全形势良好,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加强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80%以上、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涪江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 47.1%。

  (二)质量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努力促进“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以质量为核心,用标准作引领,抓品牌促提升,质量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的目标迈进。

  1.质量基础逐步夯实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质量发展重要性认识,狠抓项目推动,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质量投入,健全考核体系、落实工作责任,质量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意见》《江油市政府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质量强市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综合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了政府领导、部门监管、企业主体的三方责任,提升了质量强市工作的效果。

  2.标准引领工作持续加强

  充分发挥标准化对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引领作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至 2015 年,我市主导和参与制修订 4 项国家标准,7 项行业标准;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项目、基地)13 个,其中国家级 4 个、省级 9 个。建立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1个。

  3.品牌带动作用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市把发展品牌、培育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作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至 2015 年,我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 1 件,四川省著名商标 9 件,绵阳市知名商标 16 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3 个,四川省名牌产品 15 个。

  4.创新驱动成效显现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省、绵阳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培训企业为重点,努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全市专利创造与运用能力再上新台阶。全市共申请专利 1709 件,其中发明专利 472 件,专利授权 949 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212 户,实现工业总产值 481.5 亿元。

  二、“十三五”质量工作面临问题和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质量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差距: 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标准引领作用显弱、品牌效应不明显、质量基础建设落后、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等问题。

  (一)“十三五”时期是江油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加快建设“大美江油”的关键期。公共交通、食品安全等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工作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需求,如何进一步完善城市与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如何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提升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需要面临的问题。

  (二)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市亟需开展“智慧江油”建设,用互联互通和智慧的手段保障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效率与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市民等各个方面,目前还存在着缺乏完整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在形成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应用领域标准体系和参与智慧城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制修订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我市要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十三五”时期还要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等,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强资源的高效利用,从整体上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四)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距,缩小城乡差距,最紧迫的是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标准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提高城市服务和居民生活质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

  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城市发展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文化发展、政府服务等诸多领域,建设质量强市是推动城市质量发展的综合抓手,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重视质量和提升质量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创新改革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更系统、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的要求,我市要把切实推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创建“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具有江油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标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绵阳市委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以实现“三个转变”和“四个全面”为宗旨,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建“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为抓手,坚持质量为先、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发展质量总体水平,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质量引领,发挥质量技术创新和质量监管创新在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转型升级、优化要素配置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引领作用,创新质量法治建设,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二)坚持质量导向,协调发展。从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出发,加快建立健全与“三大发展战略”、两个“一号工程”和“2+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质量发展机制,确保经济协调发展。

  (三)坚持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将追求质量作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质量驱动,开放发展。以加强标准和品牌等质量元素的建设为核心,提高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体系质量,打造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新的增长极,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五)坚持质量惠民,共享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人人关心质量的社会氛围,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让全体市民共享质量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完成质量强市创建任务,获批“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称号。通过持续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到 2020 年,形成一批区域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产业,打造一批质量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的骨干企业,确保江油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建成更有影响力、更有竞争力的现代经济示范市。

  (二)具体目标

  1.经济发展质量(见专栏1)

  到 2020 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专栏 1 经济发展质量具体量化指标

  
  指标名称   单 位 2020年指标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90 预期性
经济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90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00 预期性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136 预期性
节能降耗 单位gdp能耗降幅   % 完成上级下达 约束性
        目标任务  
           
  “两新”产业总产值   亿元 350 预期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户数   1640 预期性
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   % 4 预期性
  费投入强度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2 预期性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2.7 预期性
  中国驰名商标   1 预期性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4 预期性
  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1 预期性
  四川省政府质量奖(天府质   1 预期性
  量奖)  
品牌建设        
         
四川省著名商标   15 预期性
   
  四川名牌(或相应品级称号)   18 预期性
  绵阳市政府质量奖   2 预期性
  绵阳市知名商标   20 预期性
  农业“三品一标”   125 预期性
  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   % 95 约束性
产品质量 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省抽)   % 97 约束性
  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 94 约束性


  2.生态环境质量(见专栏2)

  到 2020 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大美江油建设取得成效。

  专栏 2 生态环境质量具体量化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指标 指标属性  
  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 % 81.4 约束性  
空气质量 数比例  
       
           
  城区pm2.5年均浓度 μg/m3 42 约束性  
  国省控地表水断面优 % 100 约束性  
  良比例  
         
水环境质量          
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        
  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 % 100 约束性  
  类比例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完成绵阳市下 约束性  
土壤环境质量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    
达目标 约束性  
   
         
           
生态状况 森林覆盖率 % 48.39 约束性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i >71.8 预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 % 达到绵阳市要 约束性  
  2015年下降百分比      
  氨氮排放量较2015年 % 达到绵阳市要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 下降百分比      
排放          
二氧化硫排放量较 % 达到绵阳市要 约束性  
  2015年下降百分比      
  氮氧化物排放量较 % 达到绵阳市要 约束性  
  2015年下降百分比      


  
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削 % 达到绵阳市要 预期性
减比例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 % 85 预期性
  理率(%)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全覆盖 预期性
污染治理 建设  
     
         
能力 城市(主城区、县城)生 % 100 预期性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 % 85 预期性
  套建设治污设施比例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0 预期性
生态保护与 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      
建设 种及四川特有物种保 % >95 预期性
  护率(%)      


  3.文化发展质量(见专栏3)

  到 2020 年,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打造延展历史文脉、独具一格的李白文化品牌,增强“李白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业质量,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增强城市软实力。

  专栏 3 文化发展质量具体量化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指标 指标属性  
  文化馆数量 1 预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30 预期性  
           
文化 图书馆藏书量 万册 25 预期性  
社区书屋数量 95 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 5.8 约束性  
  比重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5 预期性  
教育 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 % 100 约束性  
入学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5 预期性  


  4.工程建设质量(见专栏4)

  到 2020 年,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实施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和地勘等项目负责人质量责任终身制。加强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全过程质量管理,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合格率达 100%。鼓励施工企业争创省、市优质工程。水利工程、道桥工程、保障性住房全部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

  专栏 4 工程建设质量具体量化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指标 指标属性  
人均保障房工程建设面积 平方 15 预期性  
  高速公路、大型水运工程 % 100 约束性  
  施工标准化覆盖率  
         
           
交通 “平安工地”创建个数 40 预期性  
特大桥、独立隧道、高边        
工程        
坡、深基坑、大型临时围        
  % 100 预期性  
  堰等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  
         
  度落实率        
           
  与2015年末相比新增蓄引 万立 750 预期性  
  提水能力 方米  
水利      
         
与2015年末相比新增水土 平方 176    
工程 预期性  
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公里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7 预期性  
优质工 “天府杯奖” 1 预期性  
程获奖 “省优质结构奖” 1 预期性  
情况  
           


  5.城市服务和居民生活质量(见专栏5)

  到 2020 年,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把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加快构建“一核集聚、四极支撑、两带辐射、多点筑基”的现代服务业布局。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带动全市服务质量整体跃进。到 2020 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1%。

  专栏 5 城市服务与居民生活质量具体量化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指标 指标属性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 床位 6.9 预期性  
  构床位数  
         
           
健康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 3.5 预期性  
  理)医师数  
         
           
  平均预期寿命 77.2 预期性  
  aaa级及以上旅游区 6 预期性  
  (点)  
         
           
  省级以上生态旅游示 1 预期性  
旅游 范区或旅游度假区  
       
服务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 预期性  
  数量  
         
           
  旅行社个数 4 预期性  
  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 4 预期性  
  年人均乘坐公共交通 40 预期性  
公共 工具(公交车)的次数  
       
交通          
每十万人公共交通(公 公里 33000 预期性  
  交车)公里数  
         
            
顾客 生产性服务业 - 85 预期性
满意度 生活性服务业 - 85 预期性


  6.质量发展基础(见专栏6)

  推动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技术向标准继承转化,围绕具有江油特色的优势产品,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社会管理、文化、卫生等领域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引导并培育一批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量传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 90%以上。推动国家级、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大中型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争创省、绵阳市政府质量奖,开展江油市政府质量奖评选,不断提高我市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专栏6 质量发展基础工作具体量化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指标 指标属性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国 10 预期性  
  际标准采标数量  
         
           
标准化 全市企业产品执行标 % 100 预期性  
准覆盖率    
           
           
  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 10 预期性  
  数量    
           
           
  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 % 90 预期性  
  具受检率    
计量          
           
新建市级社会公用公 2 预期性  
   
  用计量标准    
           
              
  有效遏制特种设备重      
  特大事故和重大影响   接近发达国家 预期性
  事件,万台特种设备死   水平
特种    
亡率      
设备      
       
提升特种设备安全节      
       
  能水平,锅炉实际运行 % 5 预期性
  效率提升      
         
  在质量、环境、职业健      
  康、社会管理、文化教      
认证 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推 300 预期性
行获得管理体系认证      
认可      
证书      
       
         
  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 10 预期性
  检测机构数量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深化质量品牌建设 促进产业强市工作

  坚持创新发展,以质量为引领,以标准化为手段,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立足中国西部重要特殊钢生产基地,聚集攀长钢、神华江电等规模企业和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材料与工艺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两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江油市从四川工业重镇向品质之城的升级转型。

  (一)全力构建产业体系新格局

  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引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产业集群,在“两新”产业发展中推进质量技术创新工程,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品牌提升,提升传统产品核心产品质量,重点推动食品、钢铁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涉农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水平。

  1.致力两新产业推进标准与质量技术创新工程

  围绕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 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在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技术装备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提升我市“两新”产业发展水平。一是组织重点企业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开展质量标杆活动,以企业现场管理为突破口,推进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的普及活动,使标杆立于实处。二是着重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标准体系,加大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力度,促进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支持企业参与制定、修改国际和国家标准,申请相关管理体系或产品认证。三是搭建企业国际化支撑服务平台。支持优势骨干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组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及国际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活动。

  2.促进传统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

  强化食品产业原料基地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发展地方名优特食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册商标和名牌产品。做大做强优质白酒、茶叶、肉制品加工、调味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推动食品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加快检验检测站(点)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 ,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成全市 40 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工程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相关企业进入国家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平台并取得质量追溯认证资格,从源头上根除质量责任推诿扯皮的现象,让品牌创建活动有抓手可依。加强传统工业的质量监管,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行业准入条件,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项目。依法整顿矿山及矿产品加工企业,建立有序退出机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提高传统工业生产效率,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3.全面推进服务业品牌发展战略

  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形成一批知名服务业品牌,加大对服务业争创四川省政府质量奖(天府质量奖)、四川名牌和绵阳市政府质量奖的培育力度,带动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大力推动商贸、金融、物流、餐饮、家政及养老等服务业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实施旅游标准化引领战略,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智慧旅游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精心培育一批具有江油特色文化旅游区域品牌,努力把江油建设成四川省旅游强市,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全面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消费者对服务业满意度不断提高,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85 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80 以上。

  (二)以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品牌提升

  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和“中国制造2025 四川行动计划”,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双引擎”。着力打造“一基地三集群”。初步建成中国高端金属新材料基地,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光电、现代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

  1.实施产业倍增工程

  全面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产业政策和国家、省、市关于鼓励自主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优惠政策。分类推进重点产业不同规模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排头兵,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实施“互联网+”工业提质增效计划,建设智能制造与工业云平台、企业资源开放平台工程,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工业物联网建设,加快实现制造业产品设计、生产控制的信息化、数字化,推动企业智能化融合步伐。

  2.打造知名工业品牌

  依托特色产业形成一批拥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以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省市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梳理出重点培育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积极落实“江油制造”品牌培育各项举措,以品牌辐射带动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共同打造区域品牌,营造区域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

  3.加快农业品牌建设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以蔬菜、獭兔(肉兔)、林果、中药材、花卉苗木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挖掘本地特色产品,认真做好国际互认的保护证书申报工作,并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生态原产地保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航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做大一批传统农产品品牌,提升江油农产品在全国全省农产品品牌形象,增强江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进度。推动军用核心关键技术转化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民用战略产品,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引导军工企业创制国家和国际标准,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战略产品,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增强军工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推动力。充分发挥军用标准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降低民用高科技资源“为军服务”的成本,提升江油市整体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二、打造江油特色质量文化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构建体现江油特质的质量文化体系,不断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

  (一)培育质量文化氛围

  推进质量精神宣贯工程,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宣传质量工作方针政策,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推进先进的质量文化建设。促进各行各业思质量之举、谋质量之策。结合“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主题,大力宣传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二)提升全民质量素养和质量意识

  开展全民质量法制教育,深入企业、机关、社区、乡村普及质量基础知识,通过质量知识和法制教育,加强质量法制宣传,将质量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观念,培育诚信至上、公平正义的质量道德风范。

  (三)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是生命”的理念,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培育“诚实守信”的市场质量文化。通过质量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质量素养。强化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树立企业员工质量意识,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质量文化软实力。

  (四)加强企业“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一批“江油工匠”。加强企业的职业培训,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员工培训,有目的地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使之真正成为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并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设立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使技能型职业重新成为劳动者的普遍选择,让工匠成为人人羡慕的楷模。

  三、坚持质量为先推进大美江油建设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中心城区、重点城镇和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走符合江油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高质量构建城市基础设施

  切实加强交通、给排水、通信、防灾减灾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质量管理,建立起企业负责、社会监理(监督)、政府监管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和工程科技含量。提升供水系统和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等环卫基础设施、地下水电气通信排污管线等全市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持续开展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工作。定期开展人民群众工程质量投诉反映较集中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重点项目工程实体质量抽检制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的满意度。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推行政府奖励政策,鼓励本地建筑企业做大规模,打造一批企业获得施工总承包特级或一级资质,争创“鲁班奖”、“天府杯奖”、“省优质结构奖”等国家、省级奖项。

  (二)构建市民满意的公共服务质量

  大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坚持“顾客满意”的终极质量标准,将质量管理技术移植入公共管理服务中,建立与有合格资质的品牌质量第三方机构的相应稳定合作,重点提升政府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等质量水平,在医疗、政务、公共设施等方面设立公共服务质量检测指标,完善服务质量测评体系,指导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推进顾客满意度调查测评工作。

  1.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

  在政务服务领域,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更多优质资源转移到公共管理和服务上,加强行政审批质量控制和绩效管理,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一是推进政务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促进互联网与政府管理和服务结合,打造政府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加大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政务公开力度,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实施统一采集和部门共享,推广电子政务便民服务。二是推进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审批管理服务,精简行政审批事项,通过建立行政审批管理服务系统将政府行政权力事项100%纳入电子监察范围,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绩效评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创新和深化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优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完善满意度评价及工作奖惩机制,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2.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促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增加民生福祉作为提升城市服务质量的根本目的,提高与市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文化质量等满意度,市民满意度达到 80%以上。一是实施基本教育服务保障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培育品牌高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深入推进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大力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能力;三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规范、便捷、高效、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四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到基层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3.建成较为完善的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市民服务需求。选择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老百姓需求最为迫切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作为实施重点和突破口,开展综合服务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公共服务龙头企业和名牌服务项目,形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

  4.发展全民共享的“智慧城市”

  以国家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深化“智慧城市”在服务民生方面的建设,开展“智慧城市”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重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交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提升市民的生活满意度。

  (三)优化宜居的生态环境质量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1.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推进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协同减排,实现 pm2.5 浓度显著下降,综合整治颗粒污染物,全面实施第五阶段新车排放标准,综合整治机动车移动源,抓好水污染治理工作,强化工业污染综合防治,依法划定土壤防护区和地下水保护区,开展以重金属土壤污染为主的治理与修复示范,加强对未受污染土壤的保护。到 2020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大气、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维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管水平显著提升,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构建与小康社会相匹配的良好区域生态环境。一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完成城市及乡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施水环境质量河长负责制和流域生态补偿及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全面推行涪江、梓(潼)江、盘江、平通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是保障空气质量,深入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建设。强化实施在线监测,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建筑施工及道路交通扬尘治理、秸秆全面禁烧、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限期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三是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严格划定和管控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创建工作,实施省级生态市、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计划,力争 2017 年通过省级生态市验收并获命名。

  2.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开展创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活动,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节能环保产业。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行低碳产品标识、能效标识、再生产品标识与低碳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环境标志认证,引导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市场化发展机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落实细化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分配和交易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

  (四)强化城镇产业质量提升

  根据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综合型、工贸型、商贸型、文旅型、农旅型”等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发展。推动乡镇开展质量强镇(乡)活动,通过实施标准化、名牌、知识产权三大战略,将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注重数量型、速度型向质量效益的转变。

  (五)打造绿水青山幸福美丽新村

  一是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培育质量发展示范小城镇和乡村,针对平坝、丘区、山区的不同实际,注重体现地域特色,建成一批体现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示范区域,确保 2020 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300 个以上。二是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加强新农村聚居点建设、旧村落改造提升、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修复。做好新村交通、给水、排水、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落实危房建设抗震设防标准。三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夯实质量技术基础一、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

  针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贸易公平、改善民生等计量新需求,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制计量,建立健全定量包装商品监督检查机制,开展计量检测服务,在重点行业深入推行诚信计量活动。全面加强工业计量,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紧紧围绕全市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材料及新能源、化工环保和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等产业,开展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研究,积极构建产业计量。强化能源计量,帮助用能单位实现节能减排增效目标。

  (一)提升计量服务水平

  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的覆盖面,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加强本市法制和民生计量的技术基础建设,重点保障民生计量;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制计量,全面加强工业计量,积极拓展工程计量,培育和规范计量校准市场,进一步推进能源计量体系和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加强计量监管,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加强检测机构能力建设

  由六合锻造、长钢制造部和聚能核技术三家企业牵头,建设开发性高端金属材料公共检测平台,形成集聚优势。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检(监)测平台和标准创新(研制)平台三位一体的质量技术支撑平台,促进产学研教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三)加强计量监管工作

  加强加油机、出租车计价器、集贸市场等重点领域计量监督管理,做好计量惠民工作,加大定量包装商品、商品包装监督抽查力度,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涉及交通安全、环境安全、医疗安全的计量器具计量检定工作的安全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

  (四)建立完善能源资源计量技术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能源资源计量管理体系。强化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的主体责任,指导用能单位执行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和 gb/t29149《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等国家标准。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二、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

  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对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完善食品、农产品质量快速检验检测手段,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二)提升认证认可监管效能

  加强对强制性产品认证企业的有效性监管,提高认证的有效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领域认证。加强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机构分类指导和监管,进一步规范检验检测行为。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支持认证认可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提高认证认可工作整体服务能力、检验检测质量和社会公信力。

  三、发挥标准化战略的引领作用

  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

  (一)大力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

  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技术标准研制,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两新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在特殊钢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采用国际标准,占领产业“制高点”,对参与或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二是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进金融、交通运输、科技、商贸流通、养老、物流、等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组织优秀企业开展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形成一批知名服务业品牌。三是深化农业标准化工作进程。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发展特色农业,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为载体,加快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和覆盖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纳入标准化的轨道,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培育工作。

  (二)推进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

  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探索统筹利用军地创新资源研发军民两用技术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军用与民用接口互通的技术标准体系,支持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央属军工企业与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发展核技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斗导航、航空与燃机等军民融合产业,整合机构研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品牌打造能力,进一步完善细化军民整合产业园规划。大力发展由国防科研单位与地方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创制国家标准,参与国防军事装备采购。

  (三)积极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

  一是加强标准化战略研究,推进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四川省和绵阳市的标准信息资源,及时为企业、产业和社会管理提供标准信息服务。二是推进政务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为核心要素,加强行政审批质量控制和绩效管理,运用标准化手段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加快构建行政管理标准体系,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三是实施“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开展第三方质量测评,在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领域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围绕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医疗机构、住房等开展相关标准研制和实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促进服务经济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建立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12345”等质量投诉热线的作用。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探索建立产品侵权责任制度、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以及建立企业、行业协会、保险、评估机构的合作机制。

  五、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和应用

  一是积极推动企业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等活动,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小组(qc 小组)、“五小”(小建议、小革新、小攻关、小发明、小创造)、技术比武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二是建立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大力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现场管理、六西格玛、零缺陷、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指导选用可靠性试验、设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dfmea)、试验设计(doe)、质量功能展开(qfd)等质量工具和方法,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 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一、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认真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4〕35 号)精神,全面落实《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意见》(绵府发〔2014〕11 号),强力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全市发展质量的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将“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市质量强市办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 、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属地管理职责,明确目标责任,认真组织实施,积极打造“质量放心企业”“质量放心工程”“质量放心商场”。质监、住建、商务、环保等部门要认真履职、主动作为,积极沟通对接、加大指导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完善质量责任体系

  (一)强化政府引导责任

  加强政府对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完善质量宏观管理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社会间的质量责任关系,引导全社会力量推进质量共建、质量共管、质量共治、质量共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现代化质量责任体系。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引入质量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借力大质量工作机制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完善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机制,通过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质量责任体系。

  (二)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一是深化质量安全监管改革。完善监督执法程序和制度,延伸质量安全监管链条。对农产品、食品、工业产品及建筑工程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妇女儿童老人用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重要消费品的监督检查。健全缺陷产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进一步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消费者、媒体、商会等的监督作用。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严把食品生产流通关,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是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加强食品污染状况和有害因素的监测和信息收集工作。加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资源共享和产品伤害监测,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标权保护专项行动,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开展生产、流通环节专利执法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制假售劣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为。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加强执法协作,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健全和落实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大质量违法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

  (三)突出企业质量责任主体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善监管,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大胆放、精准管、多元治”的质量监管新格局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发展新机制,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与认证、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一是全面推广质量安全首负责任制,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落实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各环节工作人员的职权和责任。积极推行产品、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贯彻质量终身负责制,“三包”制度,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二是引导企业推广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等活动,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发挥行业骨干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向产业链两端推广,提高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支持企业参与制定、修改国际和国家标准,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专利、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性领军企业,支持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三是通过与专业社会质量研究机构合作,以卓越绩效标准为纲,对企业管理基础培育提升,打造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和竞争力强的质量标杆企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商、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定期发布质量社会责任报告,强化诚信自律,推广质量自我践行质量承诺,树立对社会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

  三、健全质量共治体系

  (一)开展群众质量维权

  健全维权机制,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充分发挥电话、网络、接访等手段。建立质量数据、信息交流发布机制与平台,公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扩大质量强市建设的社会影响。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利用多种媒体,拓展群众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协会和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强化市场质量执法

  研究制定与相关法律配套的地方性质量监督、质量责任、质量奖励、质量信用、消费品安全等制度措施。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市场质量执法,坚决查处制假售假大案要案,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危害公共安全、危及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加强执法协作,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强化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加强质量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突出的质量矛盾。

  (三)发展质量中介组织

  建立质量检测资源综合利用激励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现有资源的社会有偿和无偿分享工作。开放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等质量服务市场,鼓励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建立质量中介组织,促进质量服务机构向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引导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中介机构提供优质服务。规范质量服务市场监管,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服务行为。鼓励支持质量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质量公益活动,建立质量志愿者队伍,组织质量专家帮助中小企业开展“质量诊断”和质量培训。

  四、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

  (一)健全质量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争创江油市政府质量奖、绵阳市政府质量奖、四川省政府质量奖(天府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的导向作用,引导更多企业重视质量管理,完善政府质量奖工作机制,细化政府质量奖评价标准。树立质量先进典型,根据《江油市政府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引导企业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建立企业内部质量表彰和奖励制度。引导媒体宣传质量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引导社会质量舆论,形成良好社会质量氛围,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质量激励机制。

  (二)健全质量投入增长机制

  加大对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抽查、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等质量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将推动质量强市建设、政府质量考核及政府质量奖励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质量保障和质量发展的项目纳入发改、财政和科技等部门重点支持范畴,同时各部门要制定促进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完善质量扶持政策,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

  (三)加大质量扶持力度

  制定完善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税、人才培养等促进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质量工作的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质量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质量强市建设相关经费纳入有关部门综合预算,重点支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督抽查、重点质量工程等质量发展工作。企业要加大对产品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产业、环保、金融、财税等政策措施,确保质量强市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得以落实。

  五、培育质量人才队伍

  (一)加强质量职业教育

  建立和规范各类质量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职业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培训,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能培训,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

  (二)推进质量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培养高层次质量管理人才和质量技术专门人才,培养一批质量学科方面的学术和技能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通过有资质培育机构的项目培育,2020 年前储备一批有首席质量官资质的预备人才库。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加大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在户籍、教育、薪酬等方面制定吸引质量管理优秀人才的措施,引进和培养高级质量管理人才。
 附件: